古语有云,开篇立要,总览全局。四书之首《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也就是被后人推崇的《大学》三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其中提出了《大学》中的八目——格物、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古时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和家族的人,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这一前一后的推敲,恰好对由三纲衍生而出的八目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 认真阅读和理解八目,修身养性正处于八目各目的中间,对于八目的衍生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修身即为八目的核心本质,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书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也同样照应了孟子的话“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也就是说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的,进而使天下太平。同样说明了修身重于学识,德行高于于才能。个人自身修养就是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 那么,如何修养个人的品德呢?大学的阐述可以适应各个不同的人群中。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人,修身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少年,修身在诚;青年,修身在正;中年,修身在明;老年,修身在得。诚指诚与中而形于外,正指心要正而路宜直,明指心清明而事通达,得指得于内而乐在外。 事无大小,从小事着手培养自身修养,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做起。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和帮助别人。要以一颗对这个世界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心去感谢这个世界;以一颗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恩的心去感谢周围的人们;以一颗对自己时刻鼓励积极上取的心去感谢自己。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上到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能够严于律己善待他人,遵纪守法修身守道的得道者大都名垂青史。而那些唯利是图与人为恶,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失盗者也大都遗臭万年。这也印证了那句万年不变的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学》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经受住了历史洪流的洗涤和沉淀,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受到了各个朝代文人墨客歌颂与推崇,时至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它依旧对我们的行为指导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稳步前行。(文/公司缙云山项目:吴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