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在现场给工人讲解施工 在全球无数大大小小的项目中,工程技术部类似的背影总是相似,他们面对的永远都是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线条、和繁琐无尽的表格,他们可以一坐就是一整天,也可以随时随地“隐形”,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会迅速响应,他们就是BIM工程师,而王蓬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4年的王蓬做梦都没有想到,五年后的他会带着作品问鼎建筑行业“奥斯卡”——龙图杯,也没有想到五年的“修炼”能让他成为公司BIM技术的核心骨干,当时的他只知道这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命令”,作为员工、作为下属,只需要完成工作以及尽己所能地完成得更好。 他是员工,他要保障安全 缙云山隧道项目是王蓬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初出茅庐的王蓬怀揣着满腔热血全身心地投身进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由于工作涉及项目火工品管理,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日夜苦练、昼夜学习火工品管理知识,除了跑现场,就是围着项目同事和技术专家“偷师”学习项目爆破方案经验,短短半年就熟练掌握了火工品的使用技能,让领导将项目安全资料管理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了他。随着对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相关流程的深入了解,在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斩了获该年度的重庆市安全文明工地及标准化工地。 他是团员,他要创优争新 从事两年的安全管理,让他对项目安全管理有了深刻的认知,在明白了工程底线的情况下,他主动申请转岗工程技术部开启现场管理的生涯。当施工员的日子不可谓不辛苦,轰鸣嘈杂的机器声、凌晨月光清冷、夏夜毒虫小兽肆虐,但他乐在其中,现场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他都能敏锐地察觉到,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管理的工区在检查中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参与了公司各类经验交流。他成为了项目青年先锋队里的一员,他说他要成为标杆,他做到了。 他是青苗,他要向往阳光 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以智慧工地、BIM技术为主的管理模式及实施方法在近些年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建筑通过对施工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不断尝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中建隧道积极响应,通过经验积累以及对行业前沿的关注,组织了第一次BIM培训,恰巧王蓬参与了这次培训。他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奇幻的演变,一根根线条变成了整体,生硬的线条顿时有了生命,BIM技术的种子在王蓬心里发芽了,闲暇时间他上网课钻研BIM技能,自学各类软件,开启了BIM之路,可能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2018年王蓬被公司机关抽选参与公司层级的BIM管理和指导,有了这样的机会王蓬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BIM知识,对BIM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提升BIM技术的段位,硬是从一块“青铜”变成了“黄金”。 他是超英,他要无私奉献 二横线礼嘉嘉陵江大桥项目是国家首例创新式上承结构梁拱组合体系预应力刚构桥,也是BIM技术实施的试点项目,王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前期积极对接项目指挥部和项目同事对项目重难点进行梳理,率先编制完成BIM实施策划,确定BIM应用重点,配合指挥部科研课题探索BIM技术在大型桥梁项目中的应用。礼嘉嘉陵江大桥上下弦合拢段施工是整个项目施工的最大的难点,王蓬在日常工作中便不断利用BIM技术对可能工序方案进行模拟,让前期方案与BIM技术深度融合,排除不可行方案,最终确定了最为经济施工方案——以下放上弦挂篮底篮,得到业内专家的一直认可,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升了知名度。 由于大桥下弦挂篮施工工艺为公司首次采用的新工艺,从与挂篮厂家对接伊始,王蓬利用BIM技术建立挂篮模型深度与厂商进行沟通与复核,对挂篮图纸复核出较大问题40余处,同时及时反馈图纸中加工材料、尺寸等的错误,减少了挂篮厂商加工过程的图纸复核时间;制作相应可视化的挂篮行走视频交底,分步骤及细节演示挂篮如何工作,让劳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挂篮复杂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生动只管的理解;他通过人人上讲台开设BIM培训课,不仅将BIM技术分享同事,也为兄弟单位提供了学习素材;他带着《国内首座大跨径梁拱组合刚构桥礼嘉嘉陵江大桥BIM技术》囊括国家级大奖,在得奖难度堪比奥斯卡的“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中一鸣惊人,斩获施工组一等奖,而后又在多次省部级大赛中名列前茅。 从一个“青铜”到“王者”,他只用了五年时间。他以自身为例,证明了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赞助”、证明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会在某一个将来热切地回报你,他告诉了我们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细水长流,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他的事例大家都可以模仿,他是大家都可以成为的人!(文/中建隧道重庆分公司二横线一分部:周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