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始终记得这个取自杜牧《清明》的断句,关于这首诗的断句有很多版本,不变的是清明时节的内涵。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包含的不仅是慎终思远,也有寄托哀思的情感。 从先秦至今,清明节在历经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后,依然保持着它最朴素的氛围,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教化后辈,恰恰选在了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万物复苏之际。古人懂得适时而运,在生与死之间去探索生命的内涵,感激先人留下的馈赠,将这份来自过去的精神传递下去,寻找新的希望慰告祖先,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完善。 还记得小时候,未名坟前缕缕青烟,便知游子回到故乡,青烟拂去,远离家乡的人们,又该去向何方,也唯有这时的痕迹,能告知他们的到来。对于中国人而言,叶落归根的想法深深植于我们的性格,唯有踏上这片土地,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去往何方。而那些,野草遍布的坟前,无人知晓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只有着,何处飘来的青烟,吹过坟头,散在远方。 或许,提及清明,总是会觉得些许伤感,以至于春雨变得萧瑟,热情只剩凄凉。逝去的故人,道不尽的思念,也许只剩下某年某月某日年年如此的形式。但这天我们更应该理性地认识,就像清明的内涵一样,去体会生命的意义,抒写生命而不是生活。(文/重庆分公司重庆轨道九号线2标:胡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