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 中建网群 | 办公系统 | 人力资源系统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领域 和谐企业 人力资源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公司快讯
最新公告
建筑文苑
集团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新闻
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与徐州一同“建证”千年彭城奋进脉搏
发布日期:2018-09-28 字号:[ ]

 活动现场.jpg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品牌传播行动走进徐州地铁一号线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等领导.jpg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等领导参观西安路站施工现场

  千古彭城!淮海中心!

9月27日,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品牌传播行动第24站来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走进中建隧道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西安路站施工现场

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余家媒体到现场采访报道

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泉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云静,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台)党委书记、台长 李爱彬,徐州市轨道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昌伟,中建股份基础设施事业部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张明铁,中建华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旋,泉山区政府、中建一局、徐工集团、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工程学院、中建华东公司等有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回首过往,2014年10月,中建隧道的“徐州铁人”们正式进驻徐州,虽然只有短短4年时间,但项目全体员工时刻践行着“忠诚执着、创新攻坚、协同奉献”的铁人精神,通过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不仅一同“建证”着这座历史名城的日新月异,在每一个重大工程节点上,也深深地烙下了中建隧道的闪亮品牌,打响了一场场新时代胜利的“淮海战役”!

智慧建造,破除彭城广场站施工难题

  在古老的彭城地下里,彭城广场站作为国内首座集“明-暗-盖”为一体的综合型立体换乘车站,施工体量相当于6个标准地铁站,而这座枢纽车站又位于徐州市最中心,周边商场林立,施工场地极为狭小,车站周边地下水丰富,岩溶裂隙发育,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再加上施工多重工法,交叉作业极为频繁,被业界专家组评价为“江苏最难,全国罕见”。

  为攻克“四面楚歌”下的施工难题,确保工程如期推进,项目部借力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培训、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充分认识到项目风险点及难点,先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深圳地铁原总工程师张家识等专家“把脉问诊”,共同出谋划策。同时引进两台国际先进的改良版SR385RC8旋挖钻机,极大的提高了地下连续墙及临时中立柱的成槽速度。项目部积极开展“明-暗-盖挖复杂结构体系转换及其对敏感环境影响、爆破振动下土岩水耦合致灾机理、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全过程智慧建造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攻关,短短4个月便完成了56幅地连墙、87根格构柱建设,成功解决了彭城广场站格构柱托换、盾构过站、暗挖洞室群施工、地下水超前探测及控制等诸多难题。项目在前期拆迁及方案稳定滞后一年半的情况下,历时两年半,保证了全线洞通和轨通节点目标,为2019年通车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BIM技术智慧化管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现代建筑业的领军,智慧化管控时代已经来临。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以彭城广场站结构复杂、工法多样为载体,成立《复杂条件下地铁车站(彭城广场站)施工BIM技术应用研究》科研小组。利用BIM的3D建模技术,同时为它添加完整的、实际的工程信息,使之成为一个包含有设计意图、项目资料、施工信息、材料信息及设计管理数据等方面信息的信息化的三维实体。从最初的模型构建,到安全、质量、进度、监测预警、设计管理等模块的建立、实施、应用,通过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现在的手机、web、pad端软件系统,让你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掌控施工现场情况。

  轨道交通智慧建造信息平台的研发对解决明暗盖挖车站施工庞杂体系和对生产安全状态的预测和判断,有着技术优化管控的作用,既夯实了质量安全管控,又细化了工期节点安排。

  目前,“轨道交通智慧建造平台Android手机端软件系统V1.0”等4款计算机软件系统顺利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项目参与研究的“复杂条件下地铁车站(彭城广场站)施工BIM技术应用技术”和“地铁车站智能建造技术及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两项课题先后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后者成果中基于贝叶斯概率准则的基坑变形安全状态识别方法和BIM轻量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抢占“5·30节点”高地,接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彭城路恢复通车是徐州地铁1号线全线第一个一类节点工程。为了压缩施工时间,增加工程的安全系数,将彭城路的3次倒边工程改为一次,项目部向徐州市领导提出对彭城路240米进行全封闭施工。为了能争取了市领导的支持和同意,项目部保证全封闭时间不超过5个月,也就是2015年12月30日—2016年5月30日,确保5月30日彭城路全线通车,这就是所谓的“5·30高地”。

  要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彭城路原有的管线迁改和海天地下图书城的拆除,完成100多幅入岩深度9米至16米的地下连续墙和83根入岩深度达20来米的中立柱施工,再把钢筋砼铺盖完成恢复路面,作为一项被业内外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铁人们的努力攻坚下,以一场“彭城路保通突击战”书写了中国建筑史上一段传奇。

打响地下铁道站,保障风险零事故

  下穿全亚洲第二大铁路枢纽和下穿徐州火车站一级风险源,施工过程要下穿16股轨道,影响范围220米,徐州火车站范围地质条件均为上软下硬地层,盾构下穿黄河故道隧道顶部有12米厚黏土层,大马路桥为条石桥墩,盾构下穿时,毛石基础距隧道顶只有7.22米。面对众多风险源,项目部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通过制定精细严密的施工方案,同时引入自动监控信息化平台,历时一年有余,成功下穿陇海线16条铁路股道、火车站行包房、故黄河、多栋高层建筑,在徐州最大的主干道淮海路下面成功克服了200多米全断面液化粉砂、300多米上软下硬地层、400多米全断面高压富水岩溶地层等复杂地质条件,书写了地铁施工的神美篇章。

当地铁遇上文物,“同和裕银号”整平移

  “同和裕银号”旧址是徐州市仅存不多的、兼有西式建筑特色的民国建筑,这座民国建筑见证了徐州金融机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徐州市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由于建筑位置处于火车站站施工范围内,项目部面临拆迁和重建的选择。经项目部与徐州市文物部门积极沟通,调研论证,决定实施平移保护方法。

作为徐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法的首次创新,现场使用三台SPMT组装式自动平板车用来托运1300吨的重量,经过200余米“跋涉”和两次90度转弯,最终安全将银楼护送到了“新家”。平移之后,“同和裕银号”将整体保护起来,供市民、游客参观。

建立VR安全体验馆,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在安全教育方面,彭城广场站在全线率先建立了“VR安全体验馆”,打破传统的口号式、开会式、填鸭式安全教育模式,采用视、听、体验相结合的三维立体式安全教育模式,实施可感受、可操作的实体化安全教育。让体验者亲身体验不安全操作行为带来的危害。也可以让体验者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紧急情况的安全对策,达到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

廉洁文化进工地,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为打造“工程优质、干部优质”的双优工程,对内,项目部积极启动“超英廉洁文化进班子”活动,对项目班子和党员进行廉政教育。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项目书记担任正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员工任组员,同时与关键岗位、劳务队伍签订廉洁协议书,过程中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切实防范于未然。项目党支部组织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多次讨论项目作风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座谈会,展开深入讨论、积极倡导主要干部廉洁从政。

  对外,项目积极中建华东联建检企共建阳光工程活动。按照月度开展各项联建活动,组织参观廉洁文化示范点、观看廉洁警示教育片等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敲响廉政警钟。办公区明显位置悬挂廉洁警示标语、办公桌摆放廉洁警示牌、明显位置摆放监督意见箱,妥善处理各类投诉、突发事件。

地铁专家手绘工程图,走红网络引追捧

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以专业、细致精确的“手绘工程图”走红网络,让不懂工程的人也能通过这些手绘图了解项目施工的大致过程。年近八旬的地铁专家张家识白天深入彭城广场站基坑隧道,并时刻用手机拍照,记录暗挖隧道的情况,下班后把白天在施工现场的所见所谓记录下来,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了“震撼而又接地气”的施工场景,以此向后来的建设者传播隧道暗挖的“18字口诀”——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闭合、勤量测,完美展现了老一辈设计者的严谨态度和“匠人精神”,是企业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项目部已多次在总包部及业主单位的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相继作为江苏省住建厅、中建集团等科技观摩点承办大型观摩活动10余次,先后迎接5位院士等各级领导指导观摩。陆续获评中建集团“青年文明号”,徐州市工人先锋号,轨道公司“先进集体”、“节点进度目标奖”,中建华东“履约先锋”,中建五局“陈超英廉洁文化示范点”,中建隧道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

  人说岁月无情,40年峥嵘岁月,这徐州的路、徐州的人,都会铭记一家叫做“中国建筑”的企业。

  人说万物有情虽说只有4年时间,却真实地记录中建隧道与一座城市风雨同行的身影。

中建隧道的“徐州铁人”将持续保持优秀与实力,与徐州携手,向着全线通车运营目标奋力迈进更为带动城市改造、引领城市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建证”更美的幸福空间(文/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陈志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巴南区副区长徐江海到龙洲湾项目开展“国庆”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
贵州省交通厅副厅长潘海到正习高速13标检查指导工作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纪检监督举报| 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
© Copyright 2017-2020 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9856号-1 | TEL:023-86817561 传真:023-86817560;023-86817561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建宏路175号中建大厦 邮编:4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