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建隧道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TBM项目完成高差2米盾体顶升
近日,中建隧道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TBM工区右线“信和十号”501盾构机盾体完成顶升至蚂蝗梁车站1号风亭。400多吨重的盾构机安稳着地,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TBM工区管理团队成功攻克大高差盾体顶升难题。 此次顶升高差为2米,属国内罕见,施工条件苛刻,缺乏相关经验。“信和十号”盾构机从刘家台站始发,经鲤鱼池站、观音桥站,在蚂蝗梁车站接收后,从1号风道吊出。 1号风亭底板与车站底板高差为2米,国内罕见。管理人员表示,集团没有盾体顶升这么大高度的经验,要实现盾构机整体抬升2米,一般机械难以完成。且车站正进行中板施工,留给操作人员的空间不足30米,大型机械无法进场,导致施工条件不足,顶升风险加剧。 面对考验,管理团队临难不却,合力攻坚,找准破题战术。工程技术部联合机电物资部多次勘察现场,积极与各方沟通,比选技术方案,经各部门、各层级会审,修改细化每个步骤,最终确定方案,即用60多吨的型钢整齐垒放,步步抬升。 作业前,机电部提前对型钢数量进行清点,避免顶升作业时缺乏材料。作业时,中建隧道盾构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迎辉蹲点项目,及时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难题。项目机电物资部负责人24小时坚守现场,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指导把控。经多方配合,“信和十号”成功顶升。 面对成功,管理团队无暇歇脚,变革方法,彰显创新实力。针对型钢垒放效率低、速度慢、盾体受力面积小,存在易滚动的不安全因素,管理团队举一反三,直击问题关键、敢破敢立,改革技术方案、群策群力,协调各方资源,决定下一步改用车站施工使用的钢支撑,增大盾体的受力面积,减小剩余三台盾构机顶升的风险,提升工作效率。 “信和十号”501盾构机的成功顶升,刷新了中建集团盾构顶升高度记录,实现了中建隧道在大高差盾体顶升的突破,为剩余三台盾构机的成功顶升积累了实践经验。(文/盾构分公司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TBM项目:马钰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