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飞牛肉——古城的记忆

黑面红心的牛肉
中国的古话叫“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传统的饮食习惯。即便是一个国家内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味觉倾向,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习惯与倾向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食客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亚洲的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美味,而广阔的国土造就了不同的地区截然不同的风俗,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正无时无刻地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特色美食——张飞牛肉。表面略黑,切开后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回味绵长。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连,细细咀嚼,其味无穷,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一般的卤牛肉难免塞牙夹齿,而张飞牛肉却入口化渣、老幼皆宜,细细品,慢慢咽,可谓色、香、味俱佳。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张飞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已有二百年历史。民国时期在成都“劝业会”上又曾被评为“上等食品”,自此声誉更佳。亦曾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成都工业协会优质产品银奖。1998年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那么牛肉又跟三国猛将张飞有什么关系呢?传说,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巴西郡,魏国名将张颌率军犯境,张飞领兵距敌于阆中,计赚张颌,连夺魏军三寨一关,大获全胜。报入成都,刘备大喜,令魏延解五十翁美酒至军前犒劳,张飞特令部下烹自己最喜之牛肉犒劳将士。当地人将此牛肉做法流传后世,故名“张飞牛肉”。
这样的故事未必真实,却给牛肉增添了一丝传奇的色彩。坊间流传的比较真实的说法是张飞牛肉正如张飞本人的形象,表黑心红,黢黑皮面下,切开则是一片红心。
说到吃这方面,中国人一点都不愿意马虎,爱在饮食里注入文化的色彩,我们由此记住自己的文化基因,记住乡情乡味。有时候人在异乡想念的也都是唇齿之间弥留的家乡味道!
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说,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但是,无论人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我想,人在异乡,倘若能尝到家乡味道,也许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吧。(文/隧道公司徐州地铁1号线: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