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世纪末,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大明帝国也向外海派出了同样庞大的探索舰队。
没错,这就是“大航海时代”。
这场由欧洲发起的广泛跨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
由于各种原因,明帝国探索海洋的行动被终止了,而欧洲则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他们不仅在这个时代中发现了新的大陆,增长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也极大促进了欧洲的海外贸易,并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新航路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的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也是复杂而矛盾的。因为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欧洲将成为世界的中心。
人类已经将自己的脚步,印在了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似乎除了海底,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我们可以探索的地方,似乎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未知的领域了,人类的探索,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欧洲列强们猛然发现,不和邻国拳脚相向,就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殖民地,更多的原料产地,更多的市场。这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在二十五年后,出于同样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
难道人类只能相互争夺吗?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标志着世界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终于开始探索这片最后的疆土——星空。
1961年4月12日,苏联首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行了人类史上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6年2月3日,苏联发射的“月球9号”探测器在人类探月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软着陆。
1968年10月11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该飞船进行了首次载人绕月飞行试验。
1968年12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实现载人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首次踏上月球—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可惜的是,人类的第一次登月,也成了到现在为止的仅有的一次。而那个年代人类之所以能在航天上取得大发展,更多是由于美苏为争夺全球霸权,在各个领域进行竞争的结果。美苏当时的航天领域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载人登月成功,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象征性举动,目的就是要盖过苏联。这种竞争,使两个超级大国都以举国之力投入航天领域。这放在今天是绝无可能的。
可惜的是,随着苏联的消亡,这种竞争也走到了尽头,独孤求败的美国,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也逐渐丧失了兴趣。
坦诚地说,对于资本而言,航天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领域,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短期收益的项目,对于追逐利益的资本家而言,实在是连鸡肋都不如。航天的投资太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太广,高效的运作需要一个高效的资金团队和管理团队,只是,航天这块饼很容易就画的太大,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负责拨款的政客,他们所需要的政绩,不是这些大饼里短则数十年长则上百年的功绩。政客们更需要那些现实中让大家能看的见的那些政绩。阿波罗工程就是一个顺带大幅提升航天技术的政绩,从此美国在航天领域甩掉了苏联,但因为甩掉了,因此政绩的作用就不大了,而这一计划实在太烧钱了,于是逐步终止了。
直到2013年12月15日,一只来自中国的小兔子代表人类再一次登上了月球。
我国在经济发展壮大后,政府始终以坚定的态度不遗余力在航天领域进行投入,从第一颗卫星,第一次载人飞行,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探索月球,建设自己第一个空间站,中国的科学家们始终以踏实的步伐迈向宇宙。最近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更证明了中国的努力。
很多人都说,花这么多钱在航天领域,实在是不值得,何况中国本身并不富裕,不如把花在航天领域的钱拿来扶贫,给山区的孩子们添一杯牛奶。事实上,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就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写信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博士真挚的回信随后由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感兴趣的同事可以去搜索看看)。
航天工程就是那种暂时看不到利益但却不得不进行的项目,这不仅仅是为了开拓人类活动的疆域,作为一个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工程,航天工程催生了大量的技术与工艺,最后都会反过来促进经济与工业的发展。作为一个跨领域的超级工程,为了让飞船成功上天,推进工程的国家必须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进步与突破。事实上,现在几乎人手一只的手机,源头就可以追溯到阿波罗工程,登月计划为这个“魔法的小盒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正如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所说,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相信,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阿尔贝特·施韦泽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
500年前我们的祖先放弃了海洋,就注定了近代中国的沉沦,如若听信那些“聪明人”的话,放弃在航天领域的投入,100年后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埋怨我们放弃了太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曾经我们失去了率先走向深蓝的机会,今日的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片星海。我们的民族,不能只有一个郑和。
事实上,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才是人类不懈前进的动力。500年前,欧洲的航海家们勇敢地走向大洋深处,与此同时明帝国的士大夫们却沉浸于“天朝上国”的梦中,将郑和的宝船与海图付之一炬。秉持着这种进取精神的欧洲诸国,逐渐超越了亚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而华夏也逐渐堕入近代的黑暗深渊。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探索史,怀着对未知的求知欲,勇敢地向未知进发,所以人类才能一直超越发展。远古时代的人类逐渐认识了陆地,所以进入了古典时代,古典时代的人类对地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迈入中古时代的门槛。中古时代的人类逐渐认识了海洋,开启了近代的篇章,而迈向宇宙时代,正是当下人类的野望。因为想知道更多,所以就不停探索,因为探索地更多,所以就知道世界的广博与自己的无知,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就越要向未知前进。
人,总是需要梦想的,只要还存有一点希望,还没有心灰意冷、还没有碰得头破血流,执着与勇敢的人,总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直到自己身心疲惫、筋疲力尽。在平凡的日子里平凡的生活中平凡的岗位上,靠着梦想划出一道亮丽的色彩。
同样对于人类而言,迈向星空就是终极的梦想。除开在推动航天事业的过程中带来的附加红利,更重要的就是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地球能承受的人口数量总是有限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地球外探索。当年瓜分了世界的欧洲列强,为了竞争生存空间打了一场惨烈的大战,如若还是受困于这个星球,迟早各国会陷入当年欧洲列强的窘境。
对于人类而言,个体的发展的汇总就是人类历史的前进源泉,每一次的前进,都是每一个个体努力汇聚后的力量。相对于这片星海,每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个体,一粒微尘,但正是怀揣着梦想与求知欲的普通人的奋斗,才推动历史的战车滚滚向前。
当年第一个驾驶着简陋帆船航向深蓝的船长,未必能想到他揭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当年只想着帮助四所大学里的研究人员交换信息的ARPA,未必能想到最后衍生的Internet使人类迈入了信息化的网络时代。
也许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工作与人类对星海的探索毫无联系,但我相信每个平凡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的工作,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支持,怀着对未来对星空的美好向往,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为人类本身前进提供了不懈的动力。
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是一颗奉献于事业的心。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平凡中创造璀璨的人生,同时也为社会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一个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人,其实无形中都为许多人作出了贡献。古谚说: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今天的疏忽,会给他人造成怎样的磨难。做好自己的事,尽到自己的责任,其实也是对追逐星海的最好支持。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想起一首歌,我觉得特别适合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战歌: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文/隧道公司徐州地铁1号线: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