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八大怪”中的第一怪:“面条像腰带”。
相传,biang字是一位落魄书生的杰作。
一位秀才当时在咸阳一家远近闻名面馆,因饭后无钱付款,灵机一动,问店小二这面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如何写。店小二说:“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故称“biangbiang面”,可这“biang”字倒是没人知道如何写。”秀才便想为这biangbiang面写出个“biang”字来抵这一碗面的钱。这一杰作是在他被迫无奈的境况下灵机一动,悲愤满怀而创意出来的,这一创意不为别的只为了换一碗饭吃,更是为了摆脱当时的窘境。
在创作时,他一边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三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面筋实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木耳、嫩豆腐、胡萝卜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胡萝卜寓意日子红火。撒上一把葱翠欲滴的葱花,最后一勺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画龙点睛的勾勒出了一碗香飘四溢的biangbiang面。
一声biang就把老陕直率坦荡,一口唾沫一个坑的脾性暴露无遗。这长宽如同腰带的面条就是极具咸阳乡土特色的河水biangbiang。那筋而穰、宽又长、辣而香、嫽又爽的一老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谁见了都会垂涎三尺,啥时想起啥时馋,这一馋就饥肠辘辘得饥饿难耐,恨不得立刻咥一碗可口耐饥的biangbiang面,这biangbiang面就是老陕的命根子,也是老陕的精神头,更是老陕不舍家的主因。
作为一名的地道淳朴咸阳娃,身在异乡若能闻到那一股biangbiang面独有的香气,脑海中便足以勾勒出家乡的山川流水,一草一木;一位位痛快直爽的老乡,一张张憨厚淳朴的笑脸。希望我能将老陕人这份直率坦荡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能让家乡的美食得到广泛推广,文化得以经久不衰。(文/隧道公司徐州地铁1号线:姚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