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光变》,主要讲述北京的一家液晶企业“京东方”的再创业史。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团队在真实的世界里创造出来的真实业绩——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引发了一个年轻的中建人对建筑行业未来的一点小小思考。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这样一个小事情。在液晶屏幕生产的过程中,全程要保证没有一丝灰尘,因为只要有一颗灰尘落在液晶面板内,都会造成整个屏幕的中心黑点或者亮点。整个液晶屏都要报废,小尺寸的屏幕就罢了,当大型液晶屏,甚至超大型的液晶屏出现问题报废的时候,每一个员工都会觉得异常可惜。然而,大型生产车间不是实验室,不是科技中心,做到车间内无尘几乎不可能。于是,他们从一丝一毫做起,将液晶屏合格率从50%提高到51%、52%、53%……最后到达了98%,靠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而是每一个工人,每一名企业员工的智慧与汗水,是每一个一线工人的摸索。而这些技术,在技术设计、方案中,是完全无法记录的,这些技术存在在每一名一线员工的手里、心里,来自每一次经验的观察,习惯的动作。这才是最最宝贵的技术,才是真正可以发挥出最大价值的技术。
技术的进步,当然少不了实验室,而真正将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发挥技术的真正价值,靠的是真正的现场技术。类似我们的建筑企业,设计只是我们的第一步,在办公室完成的设计图纸,永远只是建筑成型的第一步。而真正高楼的修建,真正隧道的贯通,将技术运用到现场,发挥技术真正价值的是每一位一线的施工人员。只有依靠每一个现场的施工人员,才能真正将技术用好、用活、用高效。
在现代化的建筑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的不只是生产技术,不只是每一个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将技术真正融入现场,让“实验室技术”转化成为“工业技术”,让现场管理技术实现价值,提高现场工程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文/中建隧道郑州地铁3号线:张浩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