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有不懂的就问,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问。”这是我的师父陈跃给我上的第一堂课。作为一个建筑行业的新人,初次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会发现实际工作和大学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会有很多出入。因此我们就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对于如何更好地学习、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专业导师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
入职军训的时候,常常听到别人说:“工地都会有导师,但大多都没有时间管你。”刚开始时,我对导师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是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越是不强求,就越是不尽人意。
在上岗的第一天,我满怀期待的准备接受自己上班的第一项任务,然而陈跃师父却抱来了一沓图纸和几本规范,并对我说:“你这周先不急着去工作,主要先学习图纸、规范,有不懂的随时问我,我不在的时候,问办公室的同事也可以,先打好基础,再抽空去看现场进行实践。”
刚开始看图纸和规范的时候,自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可是看着师父不停忙碌的身影,好几次都不敢打扰他。有一次我终于鼓起勇气拿着图纸去向正低头忙碌的师父请教,我问道:“跃哥,这个衬砌的图纸不是很明白,你可以给我讲讲吗?”,师父立马放下了手中的笔,接过图纸,很详细的解答了我的问题,最后还不忘问一句“明白了吗?要不要我再说一遍?”那次以后,我一有不懂就会请教师父,他都会马上清楚地解答我的疑惑。每一次解惑,师父都是放下他自己手中忙碌的工作,而他落下的这些工作,只得他回头再加班去做。因此我越来越珍惜每一次的提问,每一次都用笔把要点记下来,之后再翻阅、理解、记忆。有这一个月对图纸和规范的学习,再加上师父和其他前辈的悉心解惑,才使我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多多少少心里会有些波动,师父总是时不时抽空和我聊天,分享他当年参加工作的经历,讲讲他工作的糗事、趣事,来缓解我些许局促的情绪。他还时常关心我的生活,温馨提示我注意休息,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地要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注意安全,即便暂时不做,也不要把自己处在危险的情况下……”这一句一句的叮嘱仿佛让我真的回到了高中时代,回到了班主任对我殷切关心的那段时光,是师父让我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随着学习慢慢地深入,我的问题渐渐变少,熟悉图纸规范以后,师父便安排我每天上午去现场,下午在办公室学习做工程资料,继续进行图纸规范的学习,并规定晚饭前十分钟,将上午在现场不明白的地方全部搞懂。随即,师父又在自己忙碌的工作中安排了一件重要的事——每周亲自带我排查两次隧道。虽然他已经无数次排查过隧道施工,但在巡查的过程中,他仍然一边拍照,嘴里时不时说着“你知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哪里?知不知道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质量问题?”,他总是一边流着汗水,一遍又一遍地把他已经烂熟于胸的现场施工要点说给我听,一遍又一遍地问我是不是明白他给我说的这些质量管控要点。看着师父在我身上付出的这一滴一滴的汗水,我有什么理由再去不用心工作呢?
现在我已经进入工作岗位一个多月了,相比一个月前的自己,无论是在业务方面,还是处理问题方面,我都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固然离不开我自己的努力,但是这更加离不开师父对我的帮助和关怀。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可以来到中建五局,来到中建隧道,来到龙洲湾一分部,来到这个无论山和谁都显得比较精神的地方,我感受到了五局和中建隧道对于人才的培养并非口头之语,“导师带徒协议”也并不仅仅一纸空文,“以人为本”也绝不仅仅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地落实到了项目基层工作之中,落实到了每一对“导师带徒”中。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师父在这里得到了成长,他才会这样不遗余力的帮助我成长,让我能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吧!我想,也正是因为公司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才使得员工都能甘愿为企业奉献,才使得龙洲湾项目能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才使得中建隧道得以飞速发展,才使得中建五局不断突破创优,实现一次一次的跨越,向着“千亿五局,两个排头”不断努力。(文/中建隧道龙洲湾项目:陈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