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发明专利10项、省部级工法3项、国家级工法2项,获省部级质量奖1项,争取科研资金220多万元,牵头打造徐州地铁智慧工地,带头攻克施工重难点,他就是徐州地铁1号线总工程师张艳涛。
专利工法15项,科研探索无止境
1983年出生的张艳涛,今年刚满34岁,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年轻的他成为项目总工程师,且在基础设施领域牵头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及发明专利殊荣,成为难得的专业领军人才呢?张艳涛笑笑说,“我没走什么捷径,就是平时喜欢研究,喜欢挑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2008年7月,刚从郑州大学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的他加入中建五局,成为当时中建隧道(原中建五局隧道公司)第一批新员工。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重庆南坪交通枢纽工程项目的普通施工员到重庆工贸站技术负责人、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一步一个台阶,靠的就是工作踏实、技术扎实、不畏困难、大胆创新。张艳涛说:“刚开始工作时,领导为了让新员工多体验学习,实行轮岗制,而每次轮岗,我都把它作为很好的历炼平台,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断向人请教、学习,还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方法获得指导,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后期发展做积淀。”
2010年,张艳涛接触众多特难轨道建设项目,面对重庆轨道交通中梁山隧道、小什字站、工贸站及南坪站等工程存在的大坡度轨道交通隧道,复杂的岩溶地质及高压富水断层,以及车站覆跨比小(0.31)、超浅埋、特大断面(430m²)、大体量、地表建(构)筑物密集等难题,他结合国内各高校资源,积极争取系列科究立项,并成功从中建集团、湖南建设厅、重庆科委等单位争取到220多万元的科研资金,这也让他成为近几年局二级单位中,向外部争取科研经费最多的负责人。
在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中,2010-2013年间,他借助当地高校的科研力量,与北京交大、湖南大学、西南交大、重庆大学等多个高校合作,借助高校权威教授们的理论支持和学校内的实验设备,最终他组织提炼总结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申请发明专利10项,省部级工法3项、省部级质量奖1项、申报国家级工法2项。
智慧工地打造,推动科研应用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基础设施施工也需与国际接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运用到项目施工现场,以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然而,纵观全国各基础设施项目,既能深谙施工现场工程技术又熟络相关新兴高科技前沿产品并将之成功运用到实际工程操作中的人才却屈指可数,年仅34岁的青年总工程师张艳涛便是其中之一。
为安全清晰解决明暗盖挖车站施工庞杂体系,让每位施工人员对工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徐州地铁项目部和上海某科技公司签订了科研委托合同书,委托他们把BIM中的进度模块和安全质量结合起来,打造出在手机电脑端都可使用的“轨道交通智慧建造信息平台”,实现对施工全过程动态的智慧化管控。“VR安全体验馆”是通过Fuzor软件处理,结合VR眼镜实现了动态漫游,让体验者可以直接体验电击、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效果,让施工人员亲身感受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
这两项高新科技之所以能在全省率先运用于彭城广场地铁项目,最主要还是得益于项目总工程师张艳涛牵头设立的“铁人科技创新工作室”,通过成立科技创新课题组,寻求各方技术专家咨询最优方案,依托彭城广场站,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城市中心区域大型地铁换乘站施工关键技术。
500多张图纸,攻艰克难身体力行
攻坚克难、挑战自我是张艳涛不懈的追求。2014年,他到徐州担任徐州地铁1号线03、04标段总工程师。面对彭城广场内时尚大道拆迁难度大、地下水丰富地质情况复杂等特殊情况,项目部施工方案迟迟末能敲定。这时候,他想到了借助外力,请来国内隧道及地下工程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先生一起研讨施工方案。经过与专家仔细研究、反复交流、探讨,最终他们将原定的洞桩法改为半明半暗分离式地铁车站,不仅不需拆迁“中心时尚大道”,省去大笔拆迁费用,而且半明半暗地铁车站可加快施工效率,解决过程中出现地下涌水时实施堵水操作的问题。
这一次“借力”,不仅让张艳涛成功解决了在彭城广场站施工中遇到的难题,还让他学到不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了思维模式。
半明半暗的分离式车站施工方案确立,但张艳涛从未做过,在全国地铁车站施工中的运用也仅有两三例。彭城广场地质结构复杂,需多种工法交叉在基坑操作,可能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张艳涛说:“作为项目总工程师,就一定要在前期就对整个工程做充分的了解。这就像下围棋一样,我们一定要预想到施工过程中所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才能有把控全局的能力,抵御住所有不可控因素。”于是,他上网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又到与之有类似施工情况的广州地铁站实地考察,汲取各方面经验教训,单单彭城广场车站主体结构设计图纸他就做了500多张,而一般常规车站的主体结构设计图只需要三四十张就够了。经过大量前期的准备研究工作,2015年底,彭城广场站终于顺利开始施工。
张艳涛说,“遇到难题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有思路。只要有思路,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彭城广场地铁站已经被省内外专家定位为“全省最难,全国罕见”的高难度地铁车站工程,而能让这一工程顺利施工,身为总工的他功不可没。
50亿、100亿,再战施工重难点
对于这样一位激情四射,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年轻人,在背后也有一个支持他的家庭。2014年国庆节后,刚出生的女儿还未满月,他便离开重庆,奔赴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说起这件事,张艳涛眼中仍充满了愧疚:“我对妻子,对女儿实在亏欠太多了。当年我和妻子都是没房、没车、没钱的“穷二代”,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和一腔工作热情打拼,创造我俩的幸福生活。由于我的工作常年在外,不能经常回家,妻子毅然辞去银行工作,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每年能有近三个月的寒暑假,陪在我的身边。正是她对我工作的无条件支持,成为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而我也只有把自己锻造成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才对得起这个家,对得起她。”
当被问起未来的工作目标,张艳涛说,“我喜欢研究专业技术方面的东西,做起来既有乐趣又让我有成就感。下一步我还想挑战50亿、甚至100亿体量以及更高难度的项目工程,更想做一些跨海、跨江等难度大的项目。面对高难度的项目,我会有压力,但这些压力又能转化为斗志,转化为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动力,让我的思维、想法在一次次攻克难关时不断成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启发、成长。”
是的,就是在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张艳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学会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帮助他未来走的更远。(文/徐州地铁1号线:陈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