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建设过程中,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与生产密不可分,它是水泥、水、石子、砂子按适当比例配合、搅拌,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一种拌合物。 混凝土在凝结之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同的模具可以得到不同形状的结构、构件,凝结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抗侵蚀性、耐火、抗冻、抗渗水性。如果说钢筋是工程的“骨骼”那么混凝土就是“肌肉”了。 在多年的实验经验告诉我,水和水泥之间的比例(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它影响混凝土的流变性能,水泥多,水少,混凝土的流动性差,不容易振捣密实,凝结时间短,施工困难;而水多,水泥少,虽然在混凝土凝结前可以得到较好的流动性,但在混凝土凝结以后,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很多气泡、蜂窝,其硬化后的密实度降低,强度也随之降低。并且混凝土拌合物中水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离析,粗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而保水性和粘聚性也将变差。因此,在组成材料给定的情况下,水灰比是决定拌合物施工和易性、混凝土结构强度、耐久性和其他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点。 在拌制混凝土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检测得到一个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任何随意的加水都会导致混凝土难以搅拌均匀,影响到结构混凝土质量,甚至发生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因此在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和GB 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两本国标中均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严禁加水”列为强制性条文。 既然在浇筑过程中不合理的加水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危害,为什么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还会违背规范擅自加水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对混凝土施工工艺及规范要求理解不到位,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交底不彻底。操作工人们不承担任何质量风险,不关心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否满足施工及规范要求忽略了工作的强制性、严谨性。 二是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主体责任认识不清。施工单位管理者忽视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振捣、养护等工作,对自身责任认识不清。 三是对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加水的危害认识不到位已成为行业常态。笔者了解到,多年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加水”现象早已是家常便饭,工人并不知道“加水”对混凝土强度的严重性。现场管理人员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水后能顺利施工,对“加水”这种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近年来因为结构混凝土强度不足而被相关单位约谈的企业不在少数,有些企业甚至被停牌,列入黑名单,无法在业内继续承接工程,因混凝土质量问题给企业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损失也无法估量。我们要重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加水”这件小事,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细化交底培训,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文/重庆轨道九号线三标:朱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