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友人与我分享了个故事:明万历年间,有一个偷席子的贼被捉,第二天一早县太爷升堂办案,师爷在一旁询问该如何判罪,县太爷说:“圣人云:朝闻盗席,死可以。”师爷答:“万不可,岂不闻‘夫子之盗钟,恕而已’,圣人盗钟尚可宽恕,更何况是这等草民盗席呢?” 作为《论语》的拥趸,我自然知道故事中县太爷与师爷误引了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两句。士志于道而不解道,仅仅把“道”作为人工饰物,强加到一些具体事务上,就会闹出之前“盗亦有道”的笑话。近段时间宣称“一直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牛奶商”——蒙牛给了我们的健康带来的惊吓:从09年的虚假宣传事件;10年的诬陷竞争对手事件;到去年4月,陕西榆林251名小学生饮用蒙牛纯牛奶集体中毒,紧接着在年底又爆出致癌黄曲霉素M1。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品牌形象严重受损。用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自己的话来评价这个事:“要做好品牌,首先要做好品质;要做好品质,首先要做好品行。”小胜凭智,大胜靠德。靠工厂车间里挂满诸如“品质重于泰山”等字样的横幅来提高员工品质意识,提升产品生产质量,不如在建德建道上下足功夫,规范价值观,在无意识与潜意识下做好品质、树好品行。 就蒙牛事件,央视《今日观察》观察员刘戈在《再说蒙牛“营销至上”型企业的转型之难》中指出:在“营销至上”的文化熏陶下,蒙牛已经养成了“言行不一”的习惯,并且在这个习惯鼓励下,做出各种千奇百怪的丑闻。一是“道”不正,二是规模发展迅猛与文化跟进乏力的刺眼,导致蒙牛在2011年年底栽了个大跟头。 不光是蒙牛,很多中小型企业在上升期往往文化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他们都经历过最开始创业期的“团队文化”:晓之以义,动之以情。纵观历史上许多企业的成长之路,最开始就像家庭或者帮会一样,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去完成一个共同的梦想。里面没有过多的组织和机构,层次也没有那么鲜明,譬如海底捞、苹果、微软等。一旦有了成绩,一些细化、量化的规则就逐步在这个初始团队中运作了,而这些规则最终会成为一个成熟公司的制度来执行,人才的引进也将从情与义跳出来,开始规范化。也就是:用之以智,治之以法。在此期间企业的形成经历与企业家们的自我意识无形中为企业圈定一套文化,譬如蒙牛就是在没有一头牛和一滴奶的时候开始品牌经营,从而认准了走营销至上的文化观。 这种文化的演变如今已被很多经理人所重视,他们意识到企业要发展必须扬“道”,而不是意味强调人才扎堆的精英模式去打造品牌。所以在企业HR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时,老板会强调引进的员工是否与企业合拍。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见扬“道”看的是企业战略与员工切身是否合拍,企业在发展同时能提供给员工更广阔的平台,这种道法下的企业自然可与之生死。 扬“道”还需要看企业的意图是否与社会主旋律合拍,企业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市场给予养分,无论是社会资源的引进还是产出与需求的量值变化,都取决企业道法于市场所能容。在“法不容奸、人怀自励”的大环境下,达芬奇家具以虚假宣传事件考验着市场的容忍度,马死落地行,达芬奇家具公司只能熬过寒冬,才会看到希望。就这个案例来说:一方面,是市场缔造了名贵、奢华的达芬奇家具;另一方面,又是市场捅穿了窗纸,让舆论大众窥看到其中的奥秘。这是为何?达芬奇“高端、国际”的品牌定位极大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虚荣需求,与奢侈品消费市场合拍,因此缔造了一个床头柜卖10万的神话。但其虚假宣传,违背了信义为本的商之道,自然成了过街老鼠,遭市场所弃。再看达芬奇的危机公关,先是矢口否认这一说法,待到瞒不过了,就只能靠潘庄秀华在新闻发布会上洒泪来打悲情牌了。在“扁平化”、“透明化”、“负面化”的今日,这样的危机公关俨然起不到任何效果,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全方位企业形象,打造系统化流程和处理机制才是企业在危机中需要直接面对的事。连危机公关都与市场不合拍,就真的只能看天吃饭了。 从商谈道,远比“盗亦有道”云云精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我们只能“不待扬鞭自奋蹄”,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道法上深入探讨与研究。(市场部刘昊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