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梁正在空中转体
8月1日,由中建隧道承建的汉十铁路2标二跨京广铁路转体现场,两座分别重4500吨、长78米的“大力士”箱梁完成“空中体操”,五局“第一转”完美牵手。
为何“空中转体”
汉十铁路项目上跨既有线——京广铁路大动脉,为不影响京广线的正常运行,“大力士”伸开的手臂先与铁路线平行建设,完成后再“空中漫步”,转体到相应位置,这些都需要过硬的技术做保证。
“空中转体”的秘诀在于承台上安装的球型支座转台和转动牵引装置。现场负责人将其巧妙地比喻成“驴拉磨”。
在两台200吨连续顶推千斤顶的牵引下,重逾4500吨的435#墩跨京广铁路箱梁以1º/min的速度缓缓进行高空转动,当该侧箱梁转至设计位置,另一侧434#墩箱梁在千斤顶的牵引下也开始转动。经过梁体称重、姿态调整、正式转动和精调固定等一系列精确操控,历时90分钟,成功使两个梁体转动至中轴线与设计轴线重合位置,稳稳的停在二跨京广铁路上方。
铁路大动脉让行
转体过程中,京广铁路该区段要中断运输120分钟。要知道,京广铁路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线路之一,平均每3分钟就有车辆经过,运输任务极大,白天转体交通疏导困难,京广铁路要点施工需要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报批,协调难度极大。
为“大力士”空中漫步,项目需协调部门涉及武汉铁路局工务段、车务段、电务段等18家单位,过程审批充分体现了“木桶短板效应”。在审批过程中,需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跑,而每一项涉铁事宜,即便是一个信号杆、一段线路的挪移、拆改,都需要得到审批、协调和配合。为了获得批复准入手续,8个多月的时间里,项目总工杨培诚光跑武汉铁路局就有四、五十趟。尽管孝感离武汉咫尺,但有时为了约等一个负责人,要在武汉一住三四天。
军事化备战30余次
为确保万无一失,转体前3个月,项目部每日现场演练,一遍遍应答、一次次测量,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演练、试转达30余次,确保正式转体前各个规定动作、操作流程都烂熟于心。
项目还聘请了中国铁路总公司武汉质量监督站、武汉铁路局等单位的专家组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特邀中建隧道桥梁专家徐开通、周家成坐镇,对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
转体的困难之一是精度控制要求非常高,梁端边线、中线对位偏差均要控制在微米级。
测量组多次测量转体范围内接触网杆及供电杆杆顶标高,落架后根据实际下挠模拟转动,以便确定实际转动净高。
正式转体前,体操选手进行了试转,两侧梁体各顺时针方向转动了10度,为正式转体采集了精确的点动数据和惯性距离等参数。
黄金90分,10个小组,50名员工,演练30余次,历时240天,克服“二跨京广”“两个梁体同时转、两侧重量分部不均匀产生纵向偏心”和“过程高精度控制”等技术难关,华丽转身,一转成名。
安全责任包保到人
此次转体角度为53°,属于大跨度转体。转体完成后箱梁下端距京广铁路轨道面垂直距离13米,距轨道面接触网仅2.5米,施工安全保障要求极高。
项目经理孔卫杰说,每个人要跟盯自个儿家一样,天天盯着,责任到人,遇到问题及时完善,及时解决,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安全、保证节点。
一次次安全技术交底,一次次试转演习,一次次称重配重。为了确保转体无死角,项目领导班子对作业班组多次进行交底喊话,严格把控每个环节。
“空中体操”正式上演期间,为确保安全,箱梁下方京广铁路接触网进行区间断电,现场实时动态监控。转体完成后该段立即恢复通车,最大限度降低对京广线列车正常运行影响。
经过多方努力,历时115分钟,汉十铁路项目顺利完成“五局第一转”,为全线转体施工提供了样板支撑,为五局桥梁施工续写华章。(文/中建隧道:宋志娟、杨培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