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中国梦开始的地方梁家河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没有太多选择,他们顽强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直到1969年1月,习近平和他的知青朋友迈出人生第一步来到梁家河,这片土地也迎来了涅槃重生的曙光。 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一个十五岁的青年克服心理和身体的种种不适应,逐渐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立下“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深深埋下爱国为民的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年轻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成长,依托着理想与信念,蜕变为今天共和国的伟大领袖。 书中自有颜如玉“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那个物质和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年轻的习近平却是个“书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昏暗的煤油灯下、冰冷的水坝中、腐臭的沼气池上,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学堂,从山坡放羊到治国理政,读书俨然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抓住学习的机会,学会在书本中获取重要的知识。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岁月虽逝,他依然能用亲切的陕北话一声声喊出很多伙伴的小名,一件件讲述当年和小伙伴们的故事,亲切地询问村民们现在的生活情况,收入怎么样,是不是有肉吃...... “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五局是一个工程建设企业,作为五局人的我们免不了会离开家乡,为了事业,为了梦想,总得有所取舍。但是我们不能忘本,不能断根,要铭记家乡的人和景,常回家看看。 要为人民做实事1973年,年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大胆设想,主动铲土、打夯、搬石头,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一起打成了一座水坠坝,灌溉了大片良田,这是他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1974年8月,四川省大办沼气深深吸引了年轻的习近平,为此他从延安到四川取经,在知青居住点做试验,自己带着几个青年凿取搬运石块、沙子、石灰等材料,面对村民的质疑和反对,这个年轻人凭着一股倔劲不断摸索,终于成功打造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在这之后,习近平又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事:成立铁业社,办理生活必需品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办理扫盲班,村民开始接触文化知识。而那一口甜水井更是让梁家河人念念不忘,这是现在家家户户自来水的来源。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党和政府最坚实的基础,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基础才会一直牢靠着。 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开放,为这个变化提供了无限可能。“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梁家河,这样一个偏远的陕北贫困小山村,现在不仅实现了脱贫脱困,还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梁家河》这本书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身经历,勉励每一个中国人要坚持学习、严于修身、改革创新、奋勇前行。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目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坚定不移地跟随党的脚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在实践中提炼出真知,书写绚烂无悔的人生篇章。(文/盾构分公司长沙地铁6号线二标三项目:彭佳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