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同行,见证了中国建筑为国家担当的不变初心; 70年改革创新,见证了中国建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强大创造力; 70年砥砺奋进,见证了中国建筑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坚定信念; 70年的时间长河,见证了中国建筑中流击水的豪迈装置,映照着中建人矢志不渝的不变初心。 七年前,我有幸加入了中建大家庭,它给我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有幸参建过最难工程,登上过最大舞台,七年来我从川藏高原的雀儿山隧道,到天涯海角的海南环岛快速铁路,从盐运之城的蒙华重载铁路,再到现在长江之畔的郑万高铁,我正在一步步实现最初的三个梦想:高原工程、高铁工程和跨海工程,2014年,我非常荣幸的向全国优秀劳动者们分享了超级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 我还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刚上雀儿山那会,领导考虑我是女孩子,安排我在办公室做一名预算员。但是当时我就有一个执念——“要去一线”。领导“惊呆”了,可能想让我知难而退,就给我派了一个测量的活儿,测量队是工程建设的开路先锋,是最辛苦的。我跟着师傅,在海拔4400多米的山坡上去做导线点加密,一路转点来回要绕十多公里,尽管同事们照顾我从没让我扛过仪器,我的手掌还是在攀爬中磨破了,血淋淋的,我几乎要放弃,但是前面同事还扛着仪器艰难开路,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但在雀儿山最恼火的还不是人的高原反应,而是机械设备,缺氧、高寒、低气压的环境让平时一转钥匙就能发动的汽车时不时的来个大罢工,就更别说隧道里面那些柴油驱动的大型设备了,为了伺候这些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攻关小组来治疗机械设备的高原病,研究到实践再到研究的过程让机械设备效率从50%提高到了80%,也让我们真正领教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我还记得有个工人老侯,他的父亲就是修建原317国道的工程兵,当时的部队用手挖肩扛凿出这条垭口海拔5050米、开车都需要绕两个多小时的盘山路,而到了现在,用他的话说就是“鸟枪换炮”了,用着百十台设备就把困扰了半个多世纪的天险一洞凿穿。 雀儿山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时隔多年,至今留在我印象里的除了工地,就是它的绝美风光,当年的苦和累其实早就忘了。但是,一提到三亚,估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阳光、沙滩,而我首先想到的却是“海燕”“海鸥”以及“威马逊”,没错,这就是台风代号,尤其是开工前夕的“海燕”超强台风登陆三亚,让我们这批打前站的真切感受了断水断电靠干粮度日的灾区生活,最后还是坐着解放军叔叔开的军车趟过洪水到市中心避难。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不但要打响海西铁路建设的“攻坚战”,还在风雨中来了一场和自然灾害的“拉锯战”,各种临时设施、大型设备还有主体结构都在后续的台风肆虐下被我们照顾得完好无损,我们甚至还锻炼出了在台风过后和当地渔民一起在海边捞鱼、捞虾的特殊技能。 提到高铁,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从重庆到郑万项目时,来回辗转了铁路、公路、水路三种交通工具,这个地方现有的交通基本能够得着重庆8小时经济圈了。但是这才更加凸显我们工程建设的意义。 郑万项目3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绝大多数,为了建好这个超级工程,我们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充分的发挥了年轻人敢拼敢干的优势,比如“开路先锋”见习测量员谭杰,毕业不到一年的他就拿回了重庆交通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地下工匠”三臂凿岩台车操作手马吉言,整天守着千万豪车穿山打洞,打出了重庆市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余杰,刚到项目就扬言要去汤溪河大桥,去挑战高铁旋转系钢拱结构,两年后就已经成为这个复杂大桥的主管工程师;张开开毕业后作为一名安全员不厌其烦地每天反复排查,小到一颗突起的钢钉、一根电线,大到几十吨的重型设备,他服务工人,从不讲大道理、专门讲小道理、小故事,他的耐心和细致赢得了工友的认同,而他也提前转正,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安全工程师,承担起了更多责任。 刚开始我还会沉浸于每一个项目的自然风光,到现在已经是看江不是江,是断层;看山不是山,是褶皱;看坡不是坡,是稳定了。最初的情怀沉淀下来之后就是成长,我觉得作为青年,与其在为“996”抱怨,在“舒适圈”里彷徨,不如7-11*365的做事、追梦,曾经有人告诉我,成功的本质就是不浪费时间,而我们参建的是百年超级工程,留下的是奋斗青春背影,就是在紧紧抓住青春的时间。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出生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年代, 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代;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筚路蓝缕的光荣传统在我们肩上传承发扬, 基业长青的光荣使命在我们胸膛炽热滚烫,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岁月无声铸基业,栉风沐雨拓八荒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在超级工程建设中,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标段,留下了勠力同心奋斗拼搏的身影, 在中国建筑发展上,一代代前仆后继的力量,开创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华章。(文/郑万指挥部:陈觅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