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渝贵铁路正式通车,从重庆坐火车到贵阳将正式从10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五年坚守,终于通车,回首过往,中建隧道参建者们难掩欣喜。
渝贵铁路是中建股份继太中银铁路、哈大客专、石武客专、赣韶铁路、武黄城际铁路、成渝铁路等铁路项目后,承建的又一大型铁路工程。中建隧道施工的重庆至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战前工程YQZQ-9标段工程(以下为“渝黔铁路9标项目”),正线全长55.34km,共有路基45段、站场2个、桥梁42座、涵洞41座、隧道20座,建设工期1017天。
自2013年4月21日中标后, 各级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会议,就项目的重、难、焦、热四大特点展开商讨,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业主的殷切关注下,在局公司各级领导事必躬亲的领导下,且看中建人如何逆水行舟,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年苦守,燕红会师
2016年5月6日,这个平凡的日子对渝黔项目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项目最长隧道工程——燕红山隧道贯通,代表着渝贵铁路项目19座隧道总长22644m全面贯通,提前计划工期14天,提前铺架工期三个月。
“回想洞子刚开工的时候,依稀好像就在昨天,三年了,终于通了。”坚守燕红山三年的施工员邓传康满环感慨地说,可是眼角噙满的泪水和那坚毅的眼神好像在诉说着这条隧道的曲折和不容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好像正是这一个个年轻小伙的写照,也谱写在这条隧道的每一条纹路里。
燕红山隧道全长3018m,是渝黔铁路项目最为关键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洞身以穿越碳酸盐层为主,岩溶强烈发育,隧道富水且涌水量大,每日平均涌水量9000立方米,出口工区为反坡施工,排水困难,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问题很明确,但我要的不是问题,我要的是方案。”当时的项目经理杜永强坚决的说到。得到死命令后,项目部从上到下群策群力,终于制定了一套可行性方案。
时任渝黔项目党委书记欧阳志说:“白天一把锁,晚掌一盏灯,我们只有把握好时间这个关键点,才能在沙漠里取出水来,打赢这场仗。”
既然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破碎的客观条件不能改变,那就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一个循环的时间;既然反坡排水困难,那便增设集水坑,将掌子面的水排到就近的集水坑里,再将前面的集水坑往后面的集水坑排,以此类推,这样既可以保证掌子面能够快速的具备施工作业面,也能够克服长距离排水压力不足的问题。
正是一千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才造就燕红山的提前贯通,保证了渝黔项目的顺利铺架。
飞夺余家巷,一举定乾坤
随着厂区最后一面墙的安全拆除,余家巷双线特大桥的征拆迁工作也终于告一段落。三工区协调经理裴华和施工员熊福坐在田埂上“吞云吐雾”,看着日渐西山的残阳,熊福突然文绉绉的来了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裴华哈哈一笑,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悠然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针对前期出现的征拆迁量大、拆迁困难等影响工期的问题,渝黔项目经理部协调经理尹俊多次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他说到:“在不触及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先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积极打好邻里关系,严禁强征强拆的事情发生。”
根据领导的会议精神,三分部的拆迁小组及时的制定了两个小方案,一是余家巷桥整体的征迁奉行“先易后难,先小后大,逐次进行”的原则,将一些大型的厂址及其短时间内不影响施工的土地拆迁,放在后面进行,一些即将影响施工的采取定点定人的方式逐个攻破;二是一些老百姓对征拆有疑问,担心施工过程影响生活的,裴华逐个进行访问、解疑,或者拟上一份重重的承诺书……熊福曾笑道:“这个项目最是培养人,在这里,我扫过雪,接过电,换过水管,下个项目干个水电工都绰绰有余。”
见微知著,复杂的拆迁工作就是这样细分下去,一步一个脚印中完成的。征迁工作的顺利完成是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更是工程如期完成的关键,取得这样的成就,理应记住这份艰辛,不能忘记那群可爱的人。
自问效益何处来,唯有开源此门开
渝黔项目又一难点在于扩容改造,创新创效难,因此“开源创效”就成为整个渝黔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难,也要把它拿下来”,中建隧道总经理黄毅翔总在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命令道。
“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绝对不能让它跑了”,中建五局副总经理邓尤东总强调道。
一道命令、一通强调更加坚定了渝黔项目团队对此次遵义东站(2017年更名为“遵义站”)框架桥变更创效的决心。2014年7月,在遵义市发改委组织的一次遵义站视察活动中,项目人员在地方领导的讲话里捕捉到一条信息——遵义市新火车站建设将调整规划设计,扩大下穿通道。
检查一结束,项目部立刻跟进,马上部署,杜永强钦点项目副经理韩磊与三工区副总工彭朝建积极运作、多次沟通,多次邀请市指挥部人员从中协调,争取渝黔公司跟着项目一起跑,协调设计单位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最终,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成功进入渝贵铁路限内,迈出了项目减亏的第一步。
2014年8月,川黔铁路外迁的消息又给项目带来了机遇。项目组织各方参与研究了遵义站建设规划及川黔铁路外迁规划后发现,原设计的5座下穿通道工程在实施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项目部决定重组方案,实现创效。
确定目标后,项目立即组织人员,找准角度、精准施策、请教专家、找设计院帮助、上网查资料,搜集各项数据用于论证。奋战十几天时间,项目部终于抢在第一时间把论证规划方案出炉。
项目部多次与地方政府及及业主开展深入交流,促成了变更方案的意向确定,并于2014年8月至10月,连续召开三次会议,最终确定变更方案,以及主题思路:重组价、不降造、增虚量、调费用、降成本。
随后,项目部积极在京、渝、蓉、筑、遵展开五城联动,协调铁总、设计院、业主和遵义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运作创效目标。
遵义站框架桥变更创效案例,以小见大带领渝黔铁路项目走走出了经济洼地,实现项目扭亏。在运作遵义东站框架桥的同时,项目部还衍生出其他创效项目,实现了竞相绽放,项目部自2013年开工至今,变更新增川黔一期、下穿通道等多项工程,变更后总合同额增长50%。
捷报恒久远,佳绩永流传
2013年渝黔项目的开工之年,也是党十八大的开局之年,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备受关注,开工之初、大干之际、收尾之时,政府主管单位、业主单位、中建股份、中建五局等各级领导到项目调研、慰问,渝黔项目所有人员,都在各级领导的切实关切下,在项目规章制度的引领下,完美履职,勇创佳绩。
项目2013年8月正式开工以来,全体参战将士积极发扬中攻坚克难、永争第一的拼搏精神,建立“超英杯”劳动竞赛和“百日大干”竞赛活动机制,克服标段工程体量大、地质条件差、沿线与既有交通线路交叉频繁、征迁协调难度大等实际困难,年度累计完成产值4.5亿元,在业主2013年下半年施工单位各项目信用评价中,渝黔9标位列渝黔线11家土建标段第一名。
2015年,黄山坡隧道DK218+669~+641段下穿东城大道,埋深15~25m,开挖采用三台阶、CRD等先进施工工艺,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严格控制围岩变形,确保了施工安全,业主特奖励“黄山坡隧道斜井工程安全质量绿牌”项目开工至今,共获业主四次绿牌嘉奖,在各个施工项目中实属罕见。同时,项目积极开展科技研究,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项目部组织科技总结与项目优秀论文的评比工作,撰写论文54篇,评比优秀论文12篇,目前论文出版工作已经在加紧进行中。
渝山不移,黔行不止,中建隧道的参建者们在渝贵这座大山穿梭五年,看着和谐号D55911从眼前驶过时,我们知道,再苦再累,一切都是值得的。(文/中建隧道渝黔项目:原旭、王文森)